深圳这场论坛上,四位院士为何27次提到“战略科学家”?

时间:2024-11-14 20:56:22 来源:时讯视界

  9月28日,深圳士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第四次在深圳举办。场论这个由南方科技大学、坛上提AG超玩会入口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(SSV)及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位院跨学科交流盛会,醒目的何次特色是科学家“含量”尤其高,多位院士和超过100位“科学探索奖”获得者和新基石研究员现场出席。战略

  当天上午,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深圳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,场论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坛上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,位院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何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,战略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科学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围绕“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”展开对话,深圳士持续至12时48分,现场观众依然意犹未尽。

  在这场引人入胜的大咖对话中,四位院士提到“战略科学家”27次

9月28日,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办,韩启德、窦贤康、潘建伟、施一公展开对话。

9月28日,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办,韩启德、窦贤康、潘建伟、施一公展开对话。

  科技领军人才才可能成为战略科学家

  战略科学家是什么?

  韩启德说:“归纳起来是视野开阔,能够深刻领会科学的精神,对科技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把握,能够为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提出前瞻性的战略意见。”

  他认为,优秀科学家、科技领军人才、战略科学家有所区别,一般来说,只有科技领军人才才能成为战略科学家,至少是优秀科学家才可能带领一个团队。

  “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,对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提出了更大的需求。”他强调,应当重视从青年科学家选拔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。

  什么是领军人才?韩启德说,所谓优秀科学家就是能够独立完成创新性的有价值的研究,领军人才不仅自己能做好,还能带领一批人一起做好。

  他指出,科技领军人才的特质包括有科技原始创新能力,有团队领导力,有全局性、前瞻性、战略思考能力,有德行,理解科学精神,富有人文关怀。

  他认为,回顾中国过去的100多年现代科技发展的历程,基本上可以分成4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一批领军人才,其中也不乏战略科学家。当前领军人才好像已经很多,但战略科学家现在有没有危机、战略科学家应该如何产生,值得探讨。

9月28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在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发表了基于两年多调研而沉淀的报告《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》。

  9月28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在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发表了基于两年多调研而沉淀的报告《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》。

  战略科学家是不是太少?

  我国的战略科学家是不是太少?

  在圆桌对话环节,面对韩启德的第一个提问,窦贤康、潘建伟“默契”地看向了施一公。

  施一公说:“韩老师的问题很尖锐,贤康和建伟都希望我‘打头炮’,我先说几句。我觉得战略科学家少不少,要看我们怎么定位战略科学家。刚才韩老师已经讲了从优秀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的层次转变,我非常同意韩老师的观点,最根本的就是学术品位。”

  施一公认为,如果一个优秀科学家,直到他成为战略科学家时还能有很好的科学品位,那么每个领域有一两位科学家把握大的方向,可能就差不多了。

  在他看来,科学评价有时候就像科学本身一样没有标准答案,不存在绝对的公平,关键在于这个错误或者是所谓的不公平如果是基于科学判断产生,无可厚非;如果是基于托人情等非学术因素,大家就会觉得心理失衡、不公平。归根结底还是科学品位的问题。

  第二个回答问题的潘建伟说,我国缺的是杰出科学家,杰出科学家一般有两类,一类只关注自己的科研研究,不管其他人的事,这当然可以的,但他也非常佩服像姚期智(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、“姚班”创办者)这样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杰出人才的科学家。

  “我们国家现在首先缺乏的是有全球视野、能够看出这个领域前沿的杰出科学家,(同时)又愿意引领科技发展的是更少的。”潘建伟。

  窦贤康则表示,中国现在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,这为未来战略科学家的涌现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
  “假设我们定义战略科学家自己的科学水平很高,又能把握前进的方向,比如潘建伟、施一公,随着中国科技水平整体越来越高,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,他们也会有多一点责任去规划这个学科的发展。”窦贤康说,随着中国青年人才越来越多,国家科技投入越来越强、科研环境越来越好,相信中国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世界水平的战略科学家。

  韩启德认为,战略科学家是否足够的问题值得讨论,尤其是需要关注如何让领军人有全球视野,能从我国的国情甚至科学发展的历史、哲学角度来看现在面临的问题,并对此提出建议。

9月28日,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办。

9月28日,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办。

  战略科学家是“生”出来还是“育”出来的?

  科技领军人才、战略人才是自己长出来,还是要选拔培养?能不能有效发现年轻人的潜能,然后培养成才?

  面对韩启德的提问,窦贤康表示,要在更大范围内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,通过评判他在获得支持情况下的科研表现,找到一个相对好的评审机制,知道哪些人可以给更长时间、更大强度的支持,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不断涌现。

  他说:“人生在世没有人不奋斗,我们想任何苦不吃是不可能的,在年轻阶段一定要奋斗。我们基金委的责任在于给更多的人创造更好的条件,更加公平地选拔,但是年轻人一定要坚持一条,在这样的时代,没有任何一个东西你是可以不经过努力奋斗就能得到的。奋斗之后有成功,也有失败,奋斗之后我们要坦然面对失败,更加努力追求成功,这才是从年轻人逐渐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一条可能成功的路。

  潘建伟表示,选拔后备人才作为诺奖候选人等等来培养是不管用的,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和土壤,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比较好的环境,让他安心、专注地研究,而不要老是想着搞越来越多的项目,一定要按自己的兴趣来做。

9月28日,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办,韩启德、窦贤康、潘建伟、施一公展开对话

9月28日,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办,韩启德、窦贤康、潘建伟、施一公展开对话

  “我确实见过非常优秀的本科生,对科研有非常深的体会和兴趣,这时候如果好好引导,让他养成很好的科研方法、思辨能力,肯定能脱颖而出。”施一公说,关键点是年轻人跟谁学的问题。无论是本科生的科研项目,还是博士生的科研项目,最后项目能否成功、学生能否被提前发现,与背后带他的导师有关,很难相信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完全靠自学成才,导师在实验阶段带学生的第一年、第二年是非常关键的。

  他补充道:“对中国学生来讲,很重要的一点不是前期的脱颖而出,而是中后期的坚持。因为大家会经常攀比,会看自己有多少物质回报,这时候坚持就变得尤其困难,这是将来很大的问题。”

  韩启德最后表示,一个孩子首先要生出来,之后才能育,但生出来之后,各自的天赋不一样的,“育”就是挑选适合当科技人才的人,而不是只有一条道。

  他认为,选拔是必要的,要选出禀赋合适、能坚持做科研的人,但是选拔也要多样,不能只选一个方向。

  关于新基石科学基金会

  “新基石科学基金会”是由腾讯公司发起,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、独立运营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。基金会设立“科学探索奖”和“新基石研究员项目”等科研资助项目,支持杰出科学家潜心研究,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。

 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还运营组织系列学术交流平台,包括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、新基石科学会议、50²科学研讨会(Xplorer Symposia)等,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,探索建立国际化、高水平、有特色的学术交流机制。

  南方+记者 马芳

  图片:受访单位供图

推荐内容